两会代表谢德体: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决定农村经济的未来

2018-03-16
导读: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打造“互联网+高效物流”,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、多平台一体化的订单渠道管理,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体需求,是打通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所在。

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提出,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。他建议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积极打造“互联网+高效物流”,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、多平台一体化的订单渠道管理,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体需求,打通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近年来,全国各地以开拓农村电商消费市场、促进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为主攻方向,以建平台、拓窗口、增网络、促创业为重点,打造了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。例如重庆市,截至2016年底,农产品涉农电商平台超过230家,涉农电商超过2.5万家,年度交易总额超过55亿元,涌现出秀山、酉阳、云阳、武隆、永川等电商强县强区,打造了香满园、寻味武隆、天农八部、武陵遗风、天生云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电商品牌,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,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。

但目前,全国农村电商物流缺少统一规划,配送路径不畅、专业人才缺乏、服务网点偏少、成本畸高不下等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,物流成为了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“瓶颈”。如果不能打通农村电商物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即使移动互联网覆盖了中国的每个角落,城乡间的“数字鸿沟”也无法弥合,“经济鸿沟”就会越来越深。

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打造“互联网+高效物流”,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、多平台一体化的订单渠道管理,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个体需求,是打通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关键所在。

谢德体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:

一是全方位构筑智慧化农村电商物流体系,打造电商物流最强大脑。要抓住国家实施“互联网+流通”行动的机遇,努力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“硬瓶颈”,打造智慧物流体系,发展物联网。加强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,加强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的研发,重点是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科学仓储布局、拣货路径优化、智能排产、路网规划、动态路由规划、智能建站布点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无人仓、无人机、无人配送机器人、无人配送站等智慧物流手段,拉高物流效率,降低物流运作的有形耗损,全力构筑起完整而开放的仓、配、客、售后全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,形成打通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“最强大脑”。

二是多方式建设县域智慧物流网络平台,助推农村电商物流统一配送。要全力建设县(区)级物流公共配送中心,积极打造县域智慧物流网络平台,构建乡村末端物流线路共享系统,并与省、市级物流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共享,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时效,努力降低物流成本。县(区)级物流公共配送中心要抓好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训、孵化、众创、物流快递、集散工作,并充分利用交管站、客运站、农村物流点、邮政所、农资站等“多站合一”物流网络及农村(物流)综合服务站,促进资源整合,做好电商产品的统一配送。

三是多渠道整合县乡村三级物流供应链网络,扩大农村物流通达范围。整合区域内的各种社会物流资源,积极打造数据驱动、社会化协同的区域物流及供应链“共享智慧物流”平台为核心的县(区)级农村物流配送中枢,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系统,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资源加以整合,形成共享物流平台。充分利用这一区域共享物流平台,把企业的农产品集中到配送中心,然后统一配送到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,从而有效节约农产品从“田间到餐桌”的时间及运作成本,打通农产品进入消费环节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四是多手段推动农村电商与智慧物流协同发展,提升物流市场竞争力。当前,全国各区县农村的交通、信息化等方面差异非常大,社会物流往往到乡镇一级往下就会出现“认不得路”(交通不熟)、“进不了村”(路况不便)、“识不了户”(农村门牌等信息缺失)、“听不懂话”(口音不同)、“等不了人”(遇上农忙、外出)等诸多问题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需采取“共享物流”思路来推动农村地区物流与电商服务协同发展。即在线上将“县域智慧物流”网络系统与其他电商、第三方物流快递的系统进行对接;在线下,将乡镇、行政村闲置的人、车、运力调动起来,把本身就有车、有人,还熟悉当地交通人情的乡镇供销社、夫妻店、农家乐、小卖部承接这些第三方订单,从而实现满足群众需求的各类商品“到乡镇进村入户”,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农副土特产品“出村进城到户”,解决从县(区)到乡镇、从乡镇到村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

谢德体认为,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痛点、焦点、难点,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全力打造农村“智慧物流”供应链体系,才能全面、彻底地解决农村电商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,使中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民成为“消费升级”受益者和未来市场的主导者。

来源:中国经济导报